茶薄人情厚

作者: 李英群2018年01月25日来源: 潮州日报现代散manbet

茶薄人情厚,这则茶谚,潮人语熟能详。这茶薄也应该是饮工夫茶的潮人所创造。中国是个饮茶大国,茶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岂不闻“一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其所以说此茶谚应是潮人所创,因为外地人饮茶,对于茶水成色,都用浓淡来表述。这里却用厚薄来形容。薄,传统manbet人用来形容人情。他们读书或作manbet,总是面对纸张,他们又都是多情人,借物寄兴,就有了“人情如纸张张薄”的感叹。

工夫茶作为一种饮料,它不是用来解渴的,种田做工归来,喉干难耐,一定喝大碗白开水,甚至井水,江水。工夫茶是闲暇寄情、调剂生活的佳品。潮人饮茶,其出发点和落足点都在一个情字上,因此,从古manbet人以厚薄形容人情那里借用。

茶薄人情厚,此中有真味。

本来,待人以薄茶而得出情厚的结论,有点反常规。盛情宴客,要满汉全席或十二菜桌才是,总不能来二碟咸菜,一碗萝卜汤请客,说是菜少客情高吧?但茶薄人情厚却一直被潮人认同,什么依据呢?

有位喜欢潮州俗谚的朋友,在其编写的书中作这样的解释:“意思是茶水虽淡薄,情意却浓厚。”这样解释,说了与没说差不多。作者也许对此有感,于是编了一则故事。说旧时潮汕有位富家子弟,视茶如命,四处求购名茶,弄得倾家荡产,最后只剩下泡茶的本领和一只积满茶垢的冲罐,四处流浪。一天来到一闲间,见到几个老者在冲茶,便上前致礼问好。大家见有陌生人到来,连忙让座,泡茶相待,他十分感动。可泡的茶叶低档且泡了好长时间茶水淡薄,主人道声不好意思,他却以礼相言:“不要紧,不要紧,茶薄人情厚。”

主人分明觉得茶薄了,不好意思,不够厚敬。虽然客人说了一句“不要紧,茶薄人情厚”但总觉得没说到这茶谚的真正的根本的意念上去。

“茶薄人情厚”是一句客观评述,不是出自主客双方之口,这应该是常识。哪有主人用薄茶待客而说自己情厚?客人也不会说这茶真薄你对我情真厚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真经典。对于只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得来的知识,你没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没在现场,对书本知识是很难理解浸透的,往往还会有偏颇。

我小时候在乡下,最喜欢到我叔祖父的闲间去当义务茶童,听长辈们谈天说地。我的任务是煽炉煮水。

闲间设在巷头那一间,乡下人不可能家中总备有茶米,来了客人,祖叔父就叫我去村头小店买一泡茶来,很一般的水仙牌福建茶。这泡茶从厚冲到薄,足有二三十遍的冲泡,冲至几乎无茶色,但闲谈仍在继续着。

夏天傍晚,茶座就移到外埕来。我们小家族住一座四点舍,围墙内的晒谷埕有个篮球场大小,在这里冲茶,天上有星星,我很喜欢。每每是客人都走了,我才被祖母催回去睡觉。常常有这种情景:祖叔父与一位村里的秀才,两人对坐,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我倒在灰埕上睡了。祖母来把我唤回屋去,见叔祖父与秀才仍在对坐,茶已经薄得无色了。祖母就说:“泡茶冲到薄过书厘纸还唔甘歇,二人情叙过好。”

那时是小孩,不可能把他俩的品茶情景与茶薄人情厚联系起来。

让我对茶薄人情厚真正理解,是开始于一个朋友说的故事。洪大姐是个热心人,民间月老,由她介绍而促成的婚姻在府城就有好几对,现在都有孙子了。洪大姐先装作无意,把男女双方先后约到自己家,冲茶聊天。她说从双方的目神就明白他们之间的第一眼是否略有好感,若互不冷淡,大姐就在中间找个借口抽身离开。过了一阵归来,见两人还在冲茶,那茶已冲得很薄了,大姐明白:无情人不会把茶冲到这么薄还不甘离座,这一对有希望,落来有戏了!

我在府城生活几十年,朋友、同事、熟人来喝茶聊天的不少,最常相聚的是比我年轻的老头阿钟弟。不是有事登门来去,而是无事互相走走。一泡大红袍,冲了半天,喝足了,茶薄了,各自躺在沙发里,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茶凉了,不散不走!大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味道。这让我明白潮人喝工夫茶,骨子里是为情而聚。茶能冲到最淡还不走,皆因情浓之故,茶越薄时,正是彼此之情极厚之时。

我开这个“工夫茶话”的小专栏,至今整整四年了。manbet章的内容是越来越浅了,味道是愈来愈薄了。几次与编辑说该收摊了,她却总告诉我仍有人喜欢我的薄茶。呵,这是一种厚爱,谢谢了!

相关manbet章

manbet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