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锣鼓奏响海天

作者: 赵翔2016年10月31日现代散manbet

舟山群岛位于东海之湄,长江之尾,就像镶嵌在那浩瀚无垠的海面上的千百颗“玛瑙”“翡翠”,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它那独特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就是其中的代表。

就像交响曲属于音乐厅,萨克斯乐属于咖啡馆,舟山锣鼓则属于无垠的海洋。“舟山锣鼓”蕴涵着舟山海洋特色,大海、岛屿、渔船、“龙”是舟山锣鼓几个最基本的海洋精神元素之一,再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事物,也艺术地再现了舟山渔民的涉海生活。

“锣鼓响,脚底痒”。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舟山锣鼓有着浓厚的海岛特色。它曾出现在东海的海面、码头、渔村与街巷,也走进过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后又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渔船属于广阔的大海,舟山锣鼓属于民间,属于岛上朴实勤劳的百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迎神赛会的欢庆时节,舟山锣鼓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乐曲炽热、粗犷,与大海的广阔、浩瀚与暴戾形成一种对应,其审美风格其实就是大海景象的艺术抽象,表现了东海渔民那种豪爽粗犷的风格,富有浓郁的海岛生活气息。

在舟山,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海风劲吹,喜洋洋的人们把锣鼓敲得惊天动地响彻海岛。鼓乐激昂,铜锣耀眼,身着盛装的民间艺人激情四溢地挥舞着手中的乐器,欲将满腔激荡的豪情挥洒在海岛的天地间。日日的劳作使他们古铜色的脸庞焕发出神采,肌肉鼓胀的臂膀蕴藏的力量此刻化作欢庆音符,那喧天的锣鼓声响得让人的心里激动得发颤。

舟山锣鼓的主奏乐器,一是“五音排鼓”,由5只音调高低不同的大小堂鼓组成,按鼓的音调由高到低排列。一是“十三音套锣”,亦称“排锣”,有李月锣一面,大小才锣6面,狮锣4面,中低虎锣各一面。舟山锣鼓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八仙序》《渔家乐》《沙调》《潮音》《海上锣鼓》《渔舟凯歌》等。

“舟山锣鼓”又称“海上锣鼓”“码头锣鼓”和“行会锣鼓”,是舟山民间生产方式和生是舟山民间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组成部分。每逢鱼汛旺季,各地渔船就会千帆云集。以前渔船上没有导航与通讯设备,渔民们将大小不同的几面锣用一个木框固定,挂在船壁或竖在船头,再加上几面鼓,由一人敲打。船上的锣鼓就成为传递信息和壮胆驱邪的生产工具。船只回港或出航,锣鼓用于迎送,并逐步地发展为“太平锣”“欢庆锣”“迎送锣”“问候锣”“联络锣”“呼救锣”。

相传舟山锣鼓起源于明代,那时舟山多处建有防备倭寇的水寨。当时舟山水军演练时,由于风浪声声,“呼吸难通”,只能用只能用响亮的鼓声传递号令。此外,当年作为鼓舞士气的军乐演奏也影响到了舟山锣鼓的形成——民间以火铳代替火炮,以彩旗代替军旗,模仿鼓乐演奏、方阵行走等形式,就形成了舟山锣鼓的演奏特色。舟山锣鼓就是当时舟山一带水军的“军乐。”

后来,“军乐”慢慢地也变成了“民乐”,民间的船靠码头用它来招徕客人,航行时用它助兴解寂,遇雾时用它来传递信息。白泉镇是舟山锣鼓的发源地,走进白泉镇,经常会听到那铿锵有力的鼓点。鼓点声里,一群人将彩色的龙舞得飞一样有声有色,颇有气势;边上,一群不甘寂寞的少年和不肯服老的老农踩着长长短短的高跷,喜气盈面,步履夸张。“高家班”的鼓手则在一厢的屋子里尽情地挥舞着手中的鼓槌,把弧形排开的5只堂鼓敲得热烈奔放。鼓手把一腔的热情融化到手中的鼓槌上,鼓点如惊雷炸响,如骏马奔驰,如骤雨急至,那是从心底里迸发的生命激情。看者无不侧目引颈,如痴如醉。

白泉“高家班”是舟山锣鼓的一个品牌,保留着原生态演奏曲牌和演出形式,整场演出表现的是渔民出海、捕鱼、满载而归的情景,共有16人参加演奏人参加演奏。除锣鼓手外,还有唢呐、海螺的演奏者。每种乐器声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唢呐声起,表示出海的日子到了;“咣咣”锣声,表示此起彼伏的潮水;吹响海螺,表示渔民们相互招呼着结伴出海;鼓声雷动,表示渔船拉响马达……

舟山锣鼓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朵珍贵的艺术奇葩,它就像一片温馨迷人的云彩,轻轻装点着舟山时代的风景,朴质无华又异彩缤纷。如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势头正旺,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舟山锣鼓正在不断敲响新时代的节奏。

相关manbet章

manbet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