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如“母”

2012年07月06日亲情manbet章

人生之初,如果失去了母亲,那么,不仅丧失了乳汁哺育,多了生存的艰难,而且,没有了母亲的怀抱,成长的方向也会迷茫。这样的生命,大多像久旱的土地,干涸皴裂,浮躁扬尘。

对生活的感悟,是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就如生命须臾离不开水、婴儿须臾离不开母亲。

对事与物的感悟,会逐渐梳理出黑与白、美与丑。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在于对事、物感悟的程度,精确或模糊、深刻或浅薄、根本或枝节;在于对感悟之后是、非的取舍。这将决定对待世界的宽容与刻薄。

对人与情的感悟,会慢慢积淀成净与浊、正与邪。要有如何的情感状态,在于对人、情感悟的角度,善良或残忍、高尚或卑鄙、重情或轻义;在于对感悟之后仁、势的抉择。这将决定保持情性的恒久和短暂。

人生百态,说的是具有根本的社会体制基础之上,个体生命表现形式的多姿多彩,所谓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而非破坏、颠倒根本体制方式的千姿百态,自古如此。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迥异,对人的影响会大相径庭,道德伦理对人的他律和人的自律能力也会截然不同。就像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天壤之别,一目了然。同样,社会主导阶层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践行的状态,倡导和履行是否统一,对民众的影响,将直指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在崇尚精神信仰的年代,人们大都自觉的遵循社会环境的约束,一言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跟随社会主流,一旦违背,就有被人群排斥,被社会不容的风险。于是,社会按秩序运转,人们循秩序的生活,社会的职能感和人的社会责任感相对较高。

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人们的思考方向,大都是朝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态度。人们的感悟结果,也更多是以推动社会更加美好为己任的正常甚至高尚。

在无精神信仰或所谓信仰多元的年代,社会丧失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被物欲冲撞得支离破碎,甚至法律,也被权力和金钱挑战的体无完肤。

因为社会价值观念对精神信仰的抛弃,社会对自身职能的推诿甚至放弃,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独立体,而不是社会链条中的一分子。于是,为官者奢谈社会责任,为民者放下了社会责任,人们有风使风有雨使雨,旨在追逐老子有权的天下第一,老子有钱就是爷的天下第一。

这样的状态,逼迫人们放弃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依从,形成了物欲横流、人人只有自我的浮躁焦躁。于是,“大官富小官肥不偷受穷你怨谁”,成了众多人无奈之后选择。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现象的泛滥,更加重了民众对社会的无望和不信任,加大了民众损害社会秩序理所当然的心态。因为,那不是民众需要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就动荡不安。

本来,越是混乱的社会形态,越需要思考,越会引发更多的人思考,继而,就会有乱而思治的感悟,建立对公平、和谐的盼望,付诸建设成熟社会形态的行动。譬如,陈胜吴广的登高一呼;毛泽东的解放全中国。

但是,这样的成功,取决于混乱状态的强弱,太平盛世前景影响力的强弱,对“美好”的信仰程度和群体的强弱。如果混乱状态无比强大,盛世前景光亮微弱,那么,“美好”的实现也会几经周折的。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对“美好”的信仰。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有无法销蚀的希望,就会有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即使暴政乱行强大,也会有被改变的时日。

然而,个体信仰上升为群体信仰,群体信仰上升为民族信仰,信仰的建立与持守,是难乎其难的!尤其是在多年美好信仰被颠覆甚至被消灭之后的重新建立,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因为,美好一旦能被消灭,信仰之中的个体心中,就会对美好的坚强产生怀疑、动摇,希望破灭了,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既然如此,就心甘情愿的委身现状了吧!就快快乐乐的急功近利了吧!就理所当然的损人利己了吧!就不顾廉耻的灭绝人性了吧!就忘乎所以的只有金银忘不了了吧!……因为:只有钱,才能改变现状!只有有了钱,才是他人眼里的成功!

什么父母,什么朋友,什么情性,什么真理,什么责任,什么道义,值多少钱一斤?身患重病,没钱,就去等死吧!饥寒交迫,没钱,就去流浪吧!考上大学,没钱,就去失学吧!……因为:谁让你没有伤天害理的本事哪!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单身鏖战的武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乍一看,还真是这样。细一想,却未必如此。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这样,那不惧权势,临街祭奠董卓的,只有蔡邕一人。若从根本上想,恐怕心怀悼念的,肯定不止蔡氏一人。不然,那抚哭叛徒的情性,怎能流传千古不绝!

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人不识时务不合时宜,总会有人具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这样的人在喧嚣中思考,在浮躁中感悟,在血腥中做人,在孤独中坚守,世世代代丝缕不绝。

这表明什么哪!至少提示人们,不是只要大多数人行走的道路,就是人间正途。真正成熟的社会,真正人的生活,功名利禄、权势尊位、金银财宝、燕语莺声,永远都不会成为左右规则的筹码,不会形成特权,更不会成为判断衡量成败的标准。

很多的时候,都该由衷的敬仰那些个在夹缝中、在饥寒里,仍然遵循着天下共同的规则,而非圈子潜规则的人们,那些个在“人吃人”的环境里不随波逐流,仍然持守着“不吃人”情性的人们。正是他们思考、感悟、持守的状态,才让人们有机会感受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的温暖。也正是他们思考到了,感悟到了人类社会的真谛,才令人抱有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勇气。因为他们思考、感悟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具有希望。

相关manbet章

manbet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