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折的爱

作者: 鞠雪敏2017年02月08日来源: 今日平度亲情manbet章

母亲节前,我花268元买了件体恤衫送给母亲作礼物,跟丈夫、女儿统一口径,去送时就说“108”元,爷俩早已习惯了我的小伎俩,欣然同意。

67岁的母亲穿上新衣服,在镜子前左照右看,很是称心,她摸着舒适的面料问我多少钱。“108元”,12岁的女儿抢着回答,“这是我和妈妈一起去买的,打折的,原先二百多元呢。”母亲连连说便宜,好看,买衣服就得买打折的,别去花那些冤枉钱。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母亲又开始了她的那通大道理,我耐心听着,并不时地“嗯”、“是”配合着。女儿则跑进卧室和侄女玩起了游戏。我知道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不舍得吃,虽然爱穿,但穷日子过惯了,买衣服从来不买贵的,30元一件,50元一件,经常和她那帮老姐妹去服装大世界“淘宝”,“衣服穿身上好看就行了,人老了,还讲究什么档次?”,很显然,母亲对当下这种生活已很满足。

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母亲,是个从苦日子挺过来的人,他与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种着五六十亩农田的同时,伺候着患病的公婆,供给三个子女上学。在那个不太重视孩子教育的年代,大多数农家孩子小学或初中没毕业便辍学在家跟着下地干活,很少有像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完学!”那种坚定信念的,我也知道为了这句话,父母种了比别人多的地,喂了比别人家多的鸡鸭,流了比别人多的汗水,同样,日子也过得比一般人家宽余。在我记忆中,从未听父母说过一个“穷”字,家里的日子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每次交学费、书本费,母亲还总能多给点,让我们当零花钱,而我们总是悄悄藏起,待下次交钱时垫上。

40年代的日子是苦的,苦了父母,却没有苦过我们兄妹。“别让他们下地干活,手嫩,光磨起泡。”这是母亲阻止父亲让我们下地干活、体验生活的理由,“咱俩抹点黑就把活挤完了”。这就是我的母亲,用“挤”时间的方法,起早贪黑地操持着这个家,却舍不得让他的儿女们受累。“某某家的孩子真有福!”我小时候亲耳听不少村里人说过这句话。村人眼中的“有福”就是我们家的孩子不用下地干活儿。我们也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假期里主动请缨下地劳动,只为父母能多歇会儿,在学习上暗暗较足劲,力争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将来有份好工作,多挣钱让父母跟着享福。

父母老了,不再是庄稼地里出名的好把式,我们也借照看孩子的理由左说服右动员地将二老接进了城里。父母为儿女们操劳了一生,该到我们尽孝的时候了,不能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悲伤。

母亲进城当年,参加了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上近四万元钱后,成了领工资的退休农民。这在母亲看来,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母亲很快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并结交了一帮很谈得来的老姐妹,跳跳舞逛逛街,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偶而跟母亲说起以前在老家种地的事,母亲直说“后怕”。在那个全凭手工劳作的年代,父母凭着“拖棍子要饭吃也要把你们送出农家门”的信念,耕种着几十亩土地,忘我地劳作,他们手脚上厚厚的茧就是辛苦的最好见证。

现今,家里生活富裕了,母亲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却依旧保留着,“蔬菜非便宜不买,衣服非打折不买”。我尊重母亲过日子的原则,隔三差五地买点在她看来是“吃钱”的蔬菜瓜果送去,原价的衣服说成打折的价钱,吃饭时不忘将母亲碗中的鱼头抢过来,“我也爱吃鱼头”,我总是这样对她说。母亲已经吃了几十年的鱼头,如今我也做了母亲,轮到我吃鱼头的时候了。

光阴轮回,我成了母亲,也真正地懂得了母亲。明年的母亲节,我打算休假陪母亲去爬长城,游故宫,趁她身体还硬朗,我还会告诉她母亲节出游的一切费用都是打折的。

相关manbet章

manbet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