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

作者: 宋宗祧2016年06月05日现代散manbet

中秋节前,一位朋友写了一篇manbet章,让我检查一下,我指出了唯一的一处需要商榷的地方,即“月有阴阳圆缺”。我说,苏轼的原话是月有“阴晴”圆缺,不是“阴阳”,朋友愕然。随后会心一笑,颔首认可。

我为什么能发现这个问题呢?那是有故事的。算来已经二十多年了。

1989年9月29日,我读到了28日《人民日报》侯滁生的一篇manbet章:《月有阴阳圆缺》。manbet章写得很优美,也很有人情味,我很爱读,但校对得不好,有错别字。例如“人世的沧桑变故”,把“沧”误成了“苍”;又如“泉水淙淙”,把“淙淙”弄成了“匆匆”。要说“匆匆”也能说过去,但似欠准确。还有这个标题,更是似是而非;如果说它错了,人家可以说,我不是用的苏轼的原话,“月有阴阳圆缺”也可以勉强说过去;如果说它不错,总觉得像癞蛤蟆爬到了脚面上一样不舒服。但不管如何,这是句传诵了上千年的经典名句,对它的使用不能随便。所以,不能说有关编辑、校对的工作是严谨的。

我是一个做过编辑并且还在做编辑工作的人,虽然曾经想过给报社反映一下,但也知道,《人民日报》是大家云集的地方,水平绝对没有问题,这不过是一时疏漏,类似情况谁都难以避免。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一篇区区千字的manbet章中,就有几处地方不够严谨,而且还是发表在中国第一大报上,如果抛开别的方面不说,单就这种现象而论的话,可见汉字的大田已经显露出荒芜的征兆。

2013年8月2日20时30分,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以“拯救汉字危机”为己任的节目在录制中发现,许多成年人汉字书写所呈现的低能,同样出人意料,让导演组咋舌。比如“癞蛤蟆”,只有30%的成年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再如“间歇”,听写错误率竟高达40%。这表明,汉字危机已经有一段时日了。我虽举出了多年前《人民日报》的一个例子,但客观地说,《人民日报》还是比较好的,许多报刊杂志错别字满天飞,简直不忍卒读,有的已经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

还是那句话,“月有阴晴圆缺”。平静地想一想,汉字的命运其实也和人一样,发生一些曲折迂回是正常的。好在今年中秋节前,央视适时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想随着八月十五的到来,汉字的圆满美好前程也会随之而来。

相关manbet章

manbet学百科